動態(tài)信息
百笑灸——中醫(yī)外治祛百疾
百笑灸——中醫(yī)外治祛百疾
近兩年來,我院引進開展了百笑灸這一非藥物、中醫(yī)外治診療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獲得良好的療效,現(xiàn)將其中部分經(jīng)典病例介紹如下:
1.范某某,女性,50歲,已婚。以“突發(fā)左側肢體無力1天”入院。入院神經(jīng)系統(tǒng)查體:神志清楚,12對顱神經(jīng)檢查未見異常,頸軟,左側肢體肌力Ⅲ級,肌張力正常,右側肢體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雙側克氏征、布氏征、共濟失調征陰性。入院第二天左側肢體無力加重,肌力Ⅱ級。入院頭顱MRI平掃:右側基底節(jié)區(qū)急性腦梗塞,雙側額葉多發(fā)缺血灶。
西醫(yī)治療方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調脂穩(wěn)定斑塊、谷紅注射液改善循環(huán),鼠神經(jīng)生長因子營養(yǎng)神經(jīng)。
灸法處方:入院第四天開始給予肩俞、曲池、合谷、豐市、足三里、懸鐘(或涌泉)隔姜灸,每天一次。
治療效果:艾灸后第5天左側肢體肌力恢復至Ⅳ級。艾灸后第11天左側肢體肌力至Ⅴ-級,生活一切自理,洗衣、做飯、拖地等家務事自如。
2.姚某某,45歲,告知醫(yī)生肩頸部酸痛、雙上肢麻木感,頸椎X線提示頸椎病。
艾灸方法:頸百勞、肩井、曲池、合谷
艾灸效果:艾灸第二天即感覺肩頸酸痛有改善,艾灸5天后癥狀消失。囑平素注意頸部保暖:低枕睡眠、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多行頸部運動。
3.張某某,男性,56歲,南安籍,已婚。以“右側肢體無力伴反應遲鈍2天”為主訴入院。入院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神志清楚,精神稍疲乏,運動性失語,反應較遲鈍,伸舌偏右,余顱神經(jī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頸軟,右下肢肌力Ⅲ一級,右上肢肌力Ⅱ級,肌張力正常,左側肢體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應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共濟失調征陰性。
入院查頭顱MRI:左側額顳頂島葉大片狀信號異常,性質考慮出血性腦梗塞。
西醫(yī)治療方案:瑞舒伐他汀穩(wěn)定斑塊、鼠神經(jīng)生長因子營養(yǎng)神經(jīng)。
艾灸處方:入院第三天開始給予肩俞、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涌泉,每天一次,艾灸第三天三陰交起泡,給予改為太溪。
治療效果:艾灸第6天右下肢肌力Ⅲ級,右上肢肌力Ⅱ級。艾灸第9天右下肢肌力Ⅳ級,右上肢肌力Ⅲ級,能發(fā)單個字音,反應遲鈍前有改善,右上肢肌力恢復慢,給予加艾灸外關,同時加炙神闕艾灸第14天右下肢肌力Ⅳ級,右上肢肌力Ⅳ級。
4.患者,吳某某,男性,58歲,農民,已婚。以“突發(fā)左側肢體無力伴頭暈1天”為主訴入院。入院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神志清楚,12對顱神經(jīng)檢查未見異常,頸軟,左側肢體肌力Ⅳ級,肌張力正常,右側肢體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雙側克氏征、布氏征、共濟失調征陰性。頭顱MRI:右基底節(jié)區(qū)急性腦梗死。
西醫(yī)治療方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瑞舒伐他汀調脂穩(wěn)定斑塊、鼠神經(jīng)生長因子營養(yǎng)神經(jīng)、奧拉西坦改善智能。
艾灸方法:合谷、外關、曲池、豐市、足三里、涌泉,第二天豐市穴起泡,改為三陰交,
治療效果:艾灸第6天,左側肢體肌力Ⅳ級。艾灸第14天,左側肢體肌力Ⅴ-級,出院。
?? 百笑灸療法是根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艾灸理論和原理,將艾灸、磁療、芳香、藥透等療法有機結合,采用芳香療法及經(jīng)皮吸收等技術研制的新型艾灸法,是既傳承了古法艾灸精華,又創(chuàng)新了現(xiàn)代灸療技術的革新性療法。
百笑灸為2008年國家科技部確定的我國首個灸法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項目,2012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認定的國際標準項目ISO/TC249中艾灸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標準化項目的提案支持產(chǎn)品,榮獲全球13項專利,唯一“械”字號的艾灸器具,2016年11月榮獲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百笑灸優(yōu)點以安全方便、環(huán)保天然、重現(xiàn)傳統(tǒng)為宗旨,克服了傳統(tǒng)灸法操作繁雜、易致燙傷、環(huán)境污染等缺陷,使艾灸療法更安全,更有效,更舒適,更便捷。
灸藥結合,療效更佳
除傳統(tǒng)艾灸成分,本品還配有多種藥物成分,大大提高灸療效果。
調節(jié)靈活,運用廣泛
可通過升降旋轉筒體,調節(jié)高度及進氣孔調節(jié)火力和熱度,適用于不同人群不同部位的治療使用。
節(jié)省材料,綠色環(huán)保
本產(chǎn)品灸筒主體為紙質材料制成,環(huán)保無污染;與傳統(tǒng)艾灸相比,可節(jié)省艾灸材料六倍以上。
灸感持久,舒適少煙
與傳統(tǒng)艾灸相比,艾柱燃燒緩和充分,煙霧生成少,灸感溫和舒適熱久。
簡便安全、節(jié)時省力
百笑灸可直接固定于體表穴位處,避免了手持操作,不受體位限制。艾柱位于封閉的盒內燃燒,不漏明火,不掉灰滓,安全簡便。
◆◆百笑灸適應癥很廣泛,尤其是應用于多種急慢性病癥的治療及亞健康狀態(tài)的調理及日常養(yǎng)生保健。百笑灸適用的部分常見病癥:
痛癥:頸椎病、肩周炎、風濕關節(jié)炎、半月板損傷、腰肌勞損、椎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三叉神經(jīng)痛、胃痛、腹痛、頭痛等;
內科病癥:感冒、氣管炎、哮喘、消化不良、便秘、腹瀉、中風后遺癥、失眠、胃下垂、心悸、抑郁等;
婦科病癥: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盆腔炎、不孕癥等;
男科病癥:不育癥、陽痿、早些、前列腺炎等;
兒科病癥:消化不良、發(fā)育遲緩、腦癱、遺尿等;
美容養(yǎng)顏:祛斑養(yǎng)顏、烏發(fā)美發(fā),健康美容等;
養(yǎng)生保健:調節(jié)血脂、血壓、血糖,預防感冒,亞健康調理,補腎強體,預防老年癡呆等;
其他: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慢性疲勞綜合征等。
◆◆◆百笑灸禁忌及注意事項
【使用禁忌】
1.極度疲勞、情緒不安、大汗淋漓、酗酒者不宜施灸。
2.妊娠婦女腰骶部、下腹部、及合谷、三陰交等穴不宜施灸。
【注意事項】
1.急癥重癥應去醫(yī)院就診,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急性扭傷在24小時以內局部腫脹明顯者、外傷有皮膚破裂紅腫者不宜使用。
2.對于局部知覺遲鈍或知覺消失的患者,注意勿灸過量,避免過分灼傷,引起不良后果。
3.面部施灸時以溫熱為度,溫度不宜太高,以免燙傷起泡。
4.發(fā)熱性疾病或其他疾病伴發(fā)熱癥狀,如疼痛伴發(fā)熱、咽喉疼痛者,月經(jīng)病經(jīng)量過多伴有煩熱者,不宜施灸,或在醫(yī)生指導下施灸。
5.保健灸時,足三里穴最后施灸。
6.施灸后應避風寒,建議飲用約300毫升溫水,長時間施灸應避免烈酒、濃茶及咖啡等興奮性較強的飲品。
7.施灸后,待艾灸處皮膚溫度降至正常即可正常洗澡;若有灼傷,請先處理創(chuàng)面,洗澡時不要讓水浸濕創(chuàng)面。
8.施灸過程中偶見頭暈眼花、惡心、顏面蒼白、心慌出汗、發(fā)冷、甚至暈倒等情況,屬暈灸現(xiàn)象。應立即停灸,讓病人平臥,飲溫開水,休息片刻多可緩解。多為初次施灸、空腹疲勞、恐懼、體弱、姿勢不當?shù)仍蛩隆?/p>
◆◆◆◆百笑灸應用主要穴位名稱及位置
★阿是穴:又稱天應穴,是指在保健和治療時,選取患者身體上的某些壓痛點或疼痛局部作為施術部位,這些部位即可稱為阿是穴。
★頭面頂部穴位名稱及位置
1.百會:在頭部,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lián)線的交點處,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
2.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3.下關:閉口,由耳屏向前遁摸有一高骨,其下有一凹陷(張口時則該凹陷閉合突起),此凹陷即是下關穴。
4.印堂:在前額部,當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5.顴髎(Quanliao):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6.風池:風池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
7.天柱:在后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此肌肉外側凹處,后發(fā)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腰背部穴位名稱及位置
1.頸百勞:在項部,當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線上旁開1寸。
2.大椎:在后正中線上,低頭時,用右手摸到脖子后方最突出的一塊頭,就是第7頸椎,該處下方的空隙處就是大椎穴。
3.至陽:當后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讓人低頭,頸后隆起的骨突即為第七頸椎,由此往下數(shù)到第七個骨突即第七胸椎,其下方凹陷處就是至陽穴。
4.風門:第2胸椎棘突下(第2胸椎即為從大椎穴向下數(shù)第2個椎體,其余胸椎以此類推),旁開1.5寸(背部后正中線到肩胛骨內側緣水平連線為3寸,此線中點即為胸椎旁開1.5寸)。
5.肺俞:在背部,當?shù)?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即先低頭找到脖子后面正中有一個骨性的突起,這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往下數(shù)三個這樣的突起,這是第三胸椎棘突,再往兩邊1.5寸處就是。
6.身柱: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3胸椎(從大椎穴下數(shù)第三個骨頭)棘突下凹陷中。
7.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8.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9.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0.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1.命門: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2.腎俞: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與肚臍在同一水平處,與命門穴相平。
13.大腸俞:在腰部,當?shù)?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4.次髎:在骶部,當髂后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后孔處。
15.腰眼:位于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約3.5寸凹陷中。
16.夾脊穴:在背腰部,當?shù)谝恍刈抵恋谖逖导幌聝蓚?,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個穴位。
★胸腹部穴位名稱及位置
1.?膻中:在胸部,前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2.?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3.?神闕:臍中央(如圖9)。
4.?天樞: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5.?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6.?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7.?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8.?中極: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9.?子宮: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
★上肢部穴位名稱及位置
1.?合谷:在手背,第1、2掌間,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處。
2.?肩髃:上臂外展90度,當肩峰前緣的凹陷處。
3.?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
4.?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5.?外關:在前臂背側,手腕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尺骨與橈骨之間。
6.?內關:手和手腕之間有一個界限,叫做腕橫紋,將并攏的手指頭的無名指放在腕橫紋上,這時食指和手腕交叉點的中點,就是內關穴。
7.?陽池: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8.?陽溪:屈肘,掌心向胸,陽溪穴在腕關節(jié)橈側,拇指向上翹時,當拇段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下肢部穴位名稱及位置
1.?膝眼:在髕骨尖兩側凹陷中,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2.?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3.?豐?。盒⊥惹巴鈧?,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內與條口相平,當外膝眼(犢鼻)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4.?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5.?風市: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自然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6.?委中:腘橫紋中央。
7.?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當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xiàn)尖角處。
8.?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9.?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10.?太溪: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11.?復溜: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12.?環(huán)跳: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13.?太沖:在足背側,當?shù)?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14.?解溪: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15.?丘墟: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16.?昆侖: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17.?申脈:外踝下緣凹陷中。
18.?照海:內踝下緣凹陷中。
19.?公孫: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緣,赤白肉際處
20.?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shù)冢?、3趾趾指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